调任第九师第二十七团副团长米涂配资
雎杞战役后,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奉命向鲁西南转移,于1948年7月7日越陇海铁路,9日进至菏泽以南地区,以争取时间进行休整。此时,敌孙元良兵团尾随我纵队进至考城、兰封一带,已受重创的邱清泉兵团也跟踪而来,企图转变其不利态势。
图片
为将敌军拖散,上级命令第三纵队南下。7月12日晨,第三纵队进抵考城西南之爪营附近,与敌第四十七军第四十一师遭遇。激战竟日,我第三纵队将敌击溃,当晚全部越过陇海铁路,抵达太康地区休整。敌尾追我军失败后,龟缩在开封、徐州、新安镇之线,转入守势。
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我第三纵队在太康地区休整。这其间,我奉命调任第九师第二十七团副团长。由于我对第八师第二十三团的情况已经很熟悉,与全团指战员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特别是经常与齐安昌主任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已成为难得的好搭档,实在舍不得离开,而且又怕难以胜任新的工作,所以就请求王良恩政委向上级反映停止调动的意见。王政委答复说:“停调是不可能的。上级已有指示,要你赶快到任。”他还鼓励我说:“你来第二十三团一年零八个月,工作勤恳,打仗在前。正因为你的工作和作战表现都很好,所以上级才调你到第二十七团任副团长。不要再说什么了。不久就要打仗,任务紧迫,赶快到任吧!”王良恩政委的热情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我表示:“坚决服从上级的决定!”
临行之前,我到各营告别。第一营营长张明、教导员孙即明,第二营营长范子炎、教导员葛志勤,第三营营长王云、教导员党生科,都把酒为我饯行,共祝在今后的战斗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石一宸团长、王良恩政委、齐安昌主任也略备酒肴,为我饯行。他们说:我们在一起工作、生活、战斗,建立了生死之交,我们也都不愿意让你调离,但上级的命令要坚决服从。随后,团长、政委作了以下指示:
1.到第九师第二十七团工作,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不要老说第八师如何好,也要看到第九师的长处和进步;
2.提高一个部队的战斗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不可操之过急,生搬硬套;
3.希望你今后组织战斗时,继续发扬每仗在前线指挥的战斗作风。
最后,他们希望以后彼此多联系,互相勉励,争取更大的胜利。
团长、政委的临别指示,诚挚深刻,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我到第九师部队后,基本上是遵循他们的指示精神进行工作的。
第九师的前身,是滨海军区(属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部队开赴东北后,由留下的海赣独立团、临沐独立营、营中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和莫正民、张希贤两支起义部队编成的滨海军区(属新四军山东军区)警备第十、第十一旅。该两旅于1946年4月合编为滨海警备旅,后进入鲁南地区编入山东野战军序列。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组建时,该旅被编入第三纵队建制,改称第九师。
到第九师第二十七团任副团长后,我经历了该团改称第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八团和我升任该团团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进军浙东、渡海攻占金塘岛、解放舟山、象山剿匪等重大战役、战斗。至1950年9月调任第六十六师参谋长,我在第九师第二十七团(后为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八团)任职2年有余,比在第八师第二十三团工作的时间还多183天。1950年底,第六十六师番号撤销,部队被编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和装甲兵。
对于第九师(后为第六十六师)的干部,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既为部队的建设和战斗力的提高付出了辛劳,也共享了战斗胜利的欢乐。如今,许多上级领导、同级和下级战友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对于已经离开人世的同志,我深感沉痛和怀念;对于健在的同志,我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第九师部队虽然组建较晚米涂配资,但营以上干部都是老红军或“三八式”,抗战期间曾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教导第二旅和滨海军区第四、第六团战斗、锻炼过。
我到第九师第二十七团时,第九师师长是贺健。他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营长、通信科科长和教导第二旅第四团参谋长、滨海军区第二分区参谋长等职,对开辟临沐、郑马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日本投降后,他先后任鲁南军区警备第八旅旅长、第十师师长。1947年1月,第十师编人第三纵建制后改称第七师,他继续担任师长。1948年2月,第七师番号撤销,师直机关编人豫皖苏军区第三分区,他调任豫皖苏独立旅旅长。不久,他又被调回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任第九师师长。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第九师指战员的进取心不断增强,努力学习兄弟部队的长处,从而促进了该师战斗力的提高。
济南战役前,贺健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司令员,遗职由副师长谢斌升任。谢斌原为两广纵队干部,到第九师前曾任第八师副师长。
第九师政委刘伟是一位红军干部,长期做保卫工作,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教导第二旅、滨海军区保卫科科长。日本投降后,他先后任滨海军区警备第十旅(旅长张仁初)政委、滨海军区警备旅(旅长覃士冕,后为郭廷万)政委。他是贺健、谢斌两任师长时的第九师政委和谢斌任师长时的第六十六师政委。1949年5月,他调任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
第九师副师长郭廷万,红军干部,曾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部队工作,富有战斗经验。
第九师的另一位副师长朱开智,红军干部,曾任滨海军区第六团第三营副营长、教导第二旅通信股股长等职。
第九师副政委万恩福,红军干部,早年曾在红三军团当司号长,跟随彭德怀司令员打过不少仗。抗战期间,他曾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第一团担任营职工作,后任教导第二旅第四团第一营教导员。
第九师参谋长李家益,红军干部,曾在延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任参谋,1938年底调抗大参训队学习(是队里的骨干)。我和他是同学,感情很好。
第九师政治部主任王种,曾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为人忠厚、谦和、稳重,尊重上级。
第九师辖3个步兵团,团长都是红军干部,政委都是“三八式”干部。
第二十团团长杨南泉,政委施中举。该团原是鲁南军区第十师第二十团,受第八师影响较多。
第二十五团和第二十七团都是以滨海军区地方部队为主编成的。
第二十五团团长王明理,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东进后,曾在教导第二旅第四、第六团任营职干部,1942年精兵简政时由第六团第二营营长降为副营长。他对党忠诚,为人老实,执行命令坚决,作风正派,生活简朴,是一位具有浓厚工农本色的干部。
第二十五团政委柴启混,山西人,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第一团政治处干事,后一直在教导第二旅第四团工作。他工作扎实,作风灵活,和我相识较早,意气相投。
第二十五团副团长吕连义,曾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任连长,后调任滨海军区司令部侦察科(当时我任该科科长)参谋。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都很灵活,指挥战斗时心眼儿也比较多。
第二十五团参谋长王俊周,山东省诸城县人,高中毕业生,参加革命前曾任伪军张希贤部团长。张部起义后,在我党教育下,他是接受改造最好的一位知识分子干部。他谦虚谨慎,对组织忠诚,为人老实,执行上级指示认真、坚决,作风正派,善于学习、研究新事物。在开封战役攻占宋门的战斗中,他在前线指挥是有功的。
我去担任副团长的第二十七团,团长袁洪辉,红军干部,抗战期间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六团第三营教导员,与我相识较早。他的政治工作经验很丰富,改行后刻苦学习军事知识。我履任后,在重大作战、训练问题上,他都能听取、采纳我的意见,而我则尊重他作出的最后决定。我们虽然有时也因意见分歧而发生争论,但都能顾全大局,以团结为重。
第二十七团政委王崇理,河北省人,知识分子,延安抗大第四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抗敌自卫军做统战工作,1942年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六团第二营教导员。1944年,滨海军区成立整风班,第六团学员编为第一队,王崇理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我任班长兼小组长。在这次整风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初,伪军张希贤部起义,被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三旅。他调任该旅政治部主任,做改造张部的工作。1946年成立滨海警备旅时,他任该旅第三团政委。1947年1月,该旅被编人第三纵队建制,第三团改称第九师第二十七团,他继续担任该团政委。我到职后,他在工作和作战方面都大力支持我,鼓励我要大胆负责。他的军事、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十分重视总结经验。他和王良恩都是与我共过事的好政委。1949年2月,他调任第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政务院外交部工作,后长期担任驻外使节。“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北京受审查时,还和他见过面。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对我的启迪、激励良多。20世纪90年代,他病逝于北京,我闻之深感悲痛。
第二十七团参谋长李永年,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工兵连连长,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淮海战役后调离。
第二十七团政治处主任傅坤墉,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六团保卫干事,组织观念很强,特别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军事,总结战斗经验。我们早就相识,工作关系十分和谐。第二十七团(后为第一九八团)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同他所做的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分不开的。淮海战役后,他接替王崇理担任团政委。
此外,曾任第二十七团政治处正、副主任的还有廉道(山东人,后调任第二十团副政委,1964年转业)、林青(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团、师、军政委和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现住南空艳江门干休所)和林荫(山西人,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集支队通信连文化教员和教导第二旅、滨海军区秘书,调离第二十七团后曾在华东军区政治部任秘书)、侯一之(曾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干事,是师篮球队队员)等同志。
第二十七团各营干部的素质都较高。
第一营营长张仲礼,胶东人,1949年9月调军事院校学习。此后,该营营长由原副营长宋克德继任。宋的组织纪律性很强,执行命令坚决。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南京空气压缩机厂工作。
该营教导员吴世俊,山东省人,年轻英俊,十分健谈,性格活泼,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一位能力较强的政治工作干部。1950年11月,他调任第一九八团政治处副主任。不久,他转人空军工作,历任空军团、师政委和某军副政委,离休后在上海居住。
第二营营长邢铁民,山东泰安地区人,1938年参加革命后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委林浩的警卫员,后一直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工作。1943年,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第六团编人滨海军区部队,其中一部编为首中独立营。1946年成立滨海警备旅时,该营编为第三团第二营,邢铁民任营长。他对党忠诚,为人直爽,有战斗经验和训练工作能力。淮海战役后,他先后任团参谋长、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在空军工作,后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离休后在南京居住。邢铁民调任团参谋长后,原副营长萧培胜继任营长。
该营教导员李洛西,山东沂蒙山区人,政治工作和作战经验较丰富,工作有魄力。他调任兄弟团政治处副主任后,所遗职务由梁立峰继任。梁曾任滨海军区第六团文书、书记,对党忠诚,作风正派,服从组织。
第三营营长张培基,山西人,曾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任排、连干部。他英勇善战,执行命令坚决,敢于同敌人拼刺刀。我常叫他“张猛子”。我军进军浙东后,他先后被调到援越顾问团、济南军区装甲兵部队工作。听说他已离开人世。张培基调离后,原副营长李凤岐升任营长。李是安徽省六安地区人,作战指挥比较灵活,服从领导。他于1950年9月象山剿匪后调离,据说是转业回家乡任六安县县长。
该营教导员主父光,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到第二十七团任职后,我继续发扬在第二十三团时的作风,坚持打仗在第一线,训练带头干,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而努力工作。
8月11日米涂配资,第三纵队奉命北上鲁西南嘉祥地区,继续休整、练兵,为参加解放济南作准备,直至9月9日向济南开进时止。这是第三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少有的一次长时间的休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